铭记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邢海明大使在韩国《文化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
8月18日,邢海明大使在韩国《文化日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署名文章,回顾中韩共同抗战的艰苦岁月和坚固友谊,并就中韩日地区合作提出设想。全文如下:
铭记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是抗日时期韩国独立运动家安炳武在上海时收到中国妇女抗日救护队赠予的手册上的一句话。前两天,我在天安独立纪念馆举办的中韩共同抗战特别展上看到了这个手册和这句话,感慨良多。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中韩如同手足兄弟,为了各自民族的独立解放,相依为命、倾力支援。这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精神跨越时空长河,至今让人热血澎湃。
这种精神,让我们在侵略者至暗的铁壁中共同凿出了黎明的曙光。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侵占中国半壁江山,吞并朝鲜半岛,一时间中韩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许多韩国独立运动家被迫背井离乡,来到中国从事抗日复国运动。从上海到重庆,从延吉到广州,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那时,中国各界在自救图存的同时,从人力、物力、舆论等各方面给予了韩国独立运动大力的支持。很多韩国独立运动家同中国革命家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周恩来总理创办的《新华日报》常年刊登韩国独立运动信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曾出版纪念三一运动特刊,对韩国予以大力声援。韩国独立运动元勋金九先生因策划虹口公园爆炸案被日寇追杀,从教授到农民再到船夫,众多中国民间人士在十余年间一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金九先生的周全,直至他安全返韩。中国各地保存完好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和上海纪念尹奉吉义士的梅轩、西安光复军驻地旧址等,无不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保护这些珍贵的遗迹,中方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民间,都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我本人也亲身参与了相关工作。
这种精神,让我们在战后满目疮痍中共同辟出一条光明的发展之路。获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后,韩国励精图治发展社会经济,创造出“汉江奇迹”,成为发达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中韩建交后,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爆发出强大的化学反应,政治关系不断提升,经济和人文交流屡创辉煌,成为双边关系发展典范。特别是,中韩经济日益密切衔接、深度交融,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学习借鉴韩国经验,韩国则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实现经济再次腾飞。从应对金融危机,到抵御自然灾害、化解疫情风险,在中韩命运共同体精神的长河里,每一个水滴都折射着生死与共,每一块礁石都见证着同舟共济。这条长河始终灌溉着两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让双方历经惊涛骇浪仍能彼此成就、共同发展。
这种精神,将让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地区形势下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开创和平未来。安重根义士在《东洋和平论》中指出“合成散败,万古定理”,其义举并非为了加重彼此仇恨和矛盾,而是为了在各自独立基础上实现东亚和平。中韩日三国作为永久近邻,一直有合作共赢的良好基础和相互需要。在当前国际地区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中韩日三方只有捐弃前嫌,携手并肩,才能合作推动地区和平和发展事业。为此,日方要坚持正确历史观,各方都应放下成见,以长远目光彼此相待。
进入新时代,中韩命运共同体精神将成为我们实现自身更大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强大动力。我们要铭记彼此生死相交之情、患难相助之谊,抓住当下东升西降的时势机遇,让我们共同的精神长河跨越千山万壑,不断奔腾向前,创造新的辉煌。
《文化日报》创刊于1991年,系综合类报纸,也是韩国最有影响力的晚报。